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

<誠品講堂> 台灣電影 相對論: 魏德聖

摘錄魏導與聞天祥對話中的珠璣:

  1. 我要求自己每一年要拍一部電影,不怕醜,練習做,當成磨練
  2. 詮釋,導演分鏡=\編劇劇本,劇本要留給導演(或甚至攝影)揮灑工作的空間;而且好劇本不只有精彩的情節,還要有觀點;為何寫劇本可以很豐富?生活中,把兩個你認識但彼此不認識的人放在劇本,就有化學變化
  3. 我喜歡"七月天"那個視角與場景,帶出伏筆與導演對社會的觀感;
  4. 有歷練才有想像力;經過雙瞳好來鄔的陣仗洗禮,知道對電影的想像"有信心我可以"
  5. 投資者都喜歡套公式,但套公式成功既然實際不一定會成功,那麼套公式結果是失敗的,實際也不一定會失敗
  6. 茂伯在演海角七號前,講話其實像唱歌仔戲,但因為剪頭髮換了造型,還有場景營造,紛圍與外在讓演員自我催眠,演員活起來,潛力被激發: 外在apperance、環境確實有影響力
  7. 電影是"心理需求",所以台灣即使沒錢做特效,但localise的能力更強,尤其是本土創作者才能有的那種庖丁解牛能力,真實掌握觀眾內心需求
  8. 但本土非形式,有廟的場景就是本土嗎?要表現的其實應該是內化的思想、態度、氛圍
  9. 10+10之豋場,紀錄演員(及如此取材的導演)生命的改變,以及虔誠的信仰(其時影評人,有時反而看出導演沒想過的)
  10. 我最愛的電影"魯迪傳奇",非常勵志
聞天祥的主持功力真不是蓋的,綿綿密密的背景知識、佈局、鋪梗,還兼顧起承轉合的導演成長過程,以及幽默的話語,期待接下來的電影課!

反詰: 最新一期《新新聞》,剛好一篇<台灣電影七大怪現象>,指出雖然國片市場復甦,但不管是市場或政府補助都倒給侯孝賢、魏德聖、朱延平等知名導演,新銳導演被壓縮創作空間,還有許多政策怪現象,在欣喜這場演講之時,頗有反思之效。
全文網址: http://www.new7.com.tw/NewsView.aspx?t=08&i=TXT20120606153205R54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