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

<誠品講堂> 台灣電影 相對論: 張作驥

看過小野的《翻滾吧,台灣電影》裡頭,對張作驥孤高身影的描述,這次講堂親炙本人,張作驥導演更多了點親和的溫暖,但對談中,仍可見單刀直入的直接,可能連聞天祥老師也都有點應接難度吧~


  1. 家人對個人形塑的影響;最喜歡的電影是爸爸第一次帶去看的《精武門》與媽媽的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
  2. 由喜好之發,下苦工,而成專業;從喜歡照相開始,並鑽研所有技術,努力考上文化後,背負學貸,努力發問與唸書,不兼職
  3. 之前電影常有黑道介入,所以堅持走獨立製片,但會為了旗下年輕人的發展,不再堅持
  4. 對好導演拍商業片,認為賣座不一定導致庸俗,每一位好導演不會因為要商業而改變電影創作
  5. 為什麼大量使用生活演員?因為認為每依個人都會演戲,但是仍會利用劇情(中午時拍用餐),讓演員更融入; 兒怎麼去找到那麼多適合的生活演員?去找,就一定有
  6. 培養專職的新演員,希望他(她)們都可以走上紅地毯;
  7. 創作靈感,來自真實生活的觀察與體驗,或大師作品,運用而成夢想或拼接獨特風格
  8. 因為受人照顧,所以樂於晉用新人,但太苦,曾有一週換了20人;也為了感激製片的栽培與協助,拍了較通俗的《當愛來的時候》,希望可以賺錢
  9. 用不同方式來解釋死亡,譬如去旅行
  10. 沒有預算,就用時間來磨,沒有時間,就用態度
  11. 不能大頭,所以鼓勵演員得獎後,多去接學生的創作,看到演戲與電影創作的初衷
  12. 認真作,加上定位清楚所愛,堅持一直走,就會發光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