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

<誠品講堂> 台灣電影 相對論: 張作驥

看過小野的《翻滾吧,台灣電影》裡頭,對張作驥孤高身影的描述,這次講堂親炙本人,張作驥導演更多了點親和的溫暖,但對談中,仍可見單刀直入的直接,可能連聞天祥老師也都有點應接難度吧~


  1. 家人對個人形塑的影響;最喜歡的電影是爸爸第一次帶去看的《精武門》與媽媽的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
  2. 由喜好之發,下苦工,而成專業;從喜歡照相開始,並鑽研所有技術,努力考上文化後,背負學貸,努力發問與唸書,不兼職
  3. 之前電影常有黑道介入,所以堅持走獨立製片,但會為了旗下年輕人的發展,不再堅持
  4. 對好導演拍商業片,認為賣座不一定導致庸俗,每一位好導演不會因為要商業而改變電影創作
  5. 為什麼大量使用生活演員?因為認為每依個人都會演戲,但是仍會利用劇情(中午時拍用餐),讓演員更融入; 兒怎麼去找到那麼多適合的生活演員?去找,就一定有
  6. 培養專職的新演員,希望他(她)們都可以走上紅地毯;
  7. 創作靈感,來自真實生活的觀察與體驗,或大師作品,運用而成夢想或拼接獨特風格
  8. 因為受人照顧,所以樂於晉用新人,但太苦,曾有一週換了20人;也為了感激製片的栽培與協助,拍了較通俗的《當愛來的時候》,希望可以賺錢
  9. 用不同方式來解釋死亡,譬如去旅行
  10. 沒有預算,就用時間來磨,沒有時間,就用態度
  11. 不能大頭,所以鼓勵演員得獎後,多去接學生的創作,看到演戲與電影創作的初衷
  12. 認真作,加上定位清楚所愛,堅持一直走,就會發光

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

<誠品講堂> 台灣電影 相對論: 魏德聖

摘錄魏導與聞天祥對話中的珠璣:

  1. 我要求自己每一年要拍一部電影,不怕醜,練習做,當成磨練
  2. 詮釋,導演分鏡=\編劇劇本,劇本要留給導演(或甚至攝影)揮灑工作的空間;而且好劇本不只有精彩的情節,還要有觀點;為何寫劇本可以很豐富?生活中,把兩個你認識但彼此不認識的人放在劇本,就有化學變化
  3. 我喜歡"七月天"那個視角與場景,帶出伏筆與導演對社會的觀感;
  4. 有歷練才有想像力;經過雙瞳好來鄔的陣仗洗禮,知道對電影的想像"有信心我可以"
  5. 投資者都喜歡套公式,但套公式成功既然實際不一定會成功,那麼套公式結果是失敗的,實際也不一定會失敗
  6. 茂伯在演海角七號前,講話其實像唱歌仔戲,但因為剪頭髮換了造型,還有場景營造,紛圍與外在讓演員自我催眠,演員活起來,潛力被激發: 外在apperance、環境確實有影響力
  7. 電影是"心理需求",所以台灣即使沒錢做特效,但localise的能力更強,尤其是本土創作者才能有的那種庖丁解牛能力,真實掌握觀眾內心需求
  8. 但本土非形式,有廟的場景就是本土嗎?要表現的其實應該是內化的思想、態度、氛圍
  9. 10+10之豋場,紀錄演員(及如此取材的導演)生命的改變,以及虔誠的信仰(其時影評人,有時反而看出導演沒想過的)
  10. 我最愛的電影"魯迪傳奇",非常勵志
聞天祥的主持功力真不是蓋的,綿綿密密的背景知識、佈局、鋪梗,還兼顧起承轉合的導演成長過程,以及幽默的話語,期待接下來的電影課!

反詰: 最新一期《新新聞》,剛好一篇<台灣電影七大怪現象>,指出雖然國片市場復甦,但不管是市場或政府補助都倒給侯孝賢、魏德聖、朱延平等知名導演,新銳導演被壓縮創作空間,還有許多政策怪現象,在欣喜這場演講之時,頗有反思之效。
全文網址: http://www.new7.com.tw/NewsView.aspx?t=08&i=TXT20120606153205R54



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

<戲劇>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

劇名: 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
劇團: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
時間: 2012/06/01
地點: 實驗劇場
簡介: 香港得獎劇本,來台<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>演出;昆蟲系列作品,
賞評: 由想望出發的'對岸',舞台設計特別,背景音樂有畫龍點睛之效;節奏如劇集般ㄧ篇ㄧ篇穿插;
心得: 當冰箱打開時,開冰箱就變得不重要了,在戲裡歡笑戲謔,卻是反射人生的各種情境;當我在劇場裡微笑時,真實面對人生處境是否可以更泰然?